- 发布日期:2024-08-11 19:23 点击次数:139
清代宗室王爵中有所谓的“铁帽子王”,具体来分又有“功封”与“恩封”之别。按照官方典籍所称,开国功封的八个铁帽子王,是因有军功勋绩而封的。
然而问题是,清代开国诸王中有很多都有重大的军功,甚至有些宗室王公的功劳还远远大于铁帽子王。所以说,功封的铁帽子王之所以能获得世袭罔替的王爵,不仅仅是因为有军功,肯定还有其他更为重要的原因。
开国八王的基本概述
开国八个铁帽子王分别为礼亲王代善、睿亲王多尔衮、郑亲王济尔哈朗、豫亲王多铎、肃亲王豪格、庄亲王硕塞、克勤郡王岳托、顺承郡王勒克德浑。
以上八王,只有硕塞、勒克德浑两王是入关后所封的,其余六个都是清入关前的崇德元年同一次所封。
礼亲王代善年纪最长,自幼就跟着努尔哈赤南征北征,他的功劳位居诸皇子之首。而且在太子储英被废之后,代善还被努尔哈赤确立为汗位继承人。
努尔哈赤去世后遗诏八王共理国政,从而导致了皇子争储,在代善的大力支持下,皇太极才得以继承汗位。所以代善被封为铁帽子王毫无争议。
睿亲王多尔衮、豫亲王多铎的情况就不同了。努尔哈赤去世时,多尔衮才14岁,多铎12岁。但是皇太极即位之后,多铎就被封为旗主,进而凭借旗主的身份封为和硕亲王。
皇太极即位的第二年,多尔衮、多铎才第一次随后金大军出征。这也说明,多尔衮、多铎两兄弟在努尔哈赤时代根本没有打过仗,他们被封为和硕亲王,凭的不是军功。
豪格虽是努尔哈赤的孙辈,可他的年纪反而比多尔衮、多铎大,且他在努尔哈赤时期就曾参加征服蒙古的战斗,并因功被封为贝勒,后来取代杜度后金的“四小贝勒”之一。
济尔哈朗资历较深,天命时期参加过无数次的战斗,深受两代帝王的信任,以他的战绩封和硕亲王一点不过分。
剩下的岳托也是孙子辈,但他的军功同样也很大,并有拥立皇太极之功。至少在天命时期,他的功劳要比多尔衮兄弟大很多。
然而问题是,清初还有一部分宗室王公的功劳都远远超过比豪格、岳托、多尔衮、多铎,但是他们都没有获得王爵。
比如努尔哈赤的第七子阿巴泰,早在后金建立前的1611年就与五大臣出征建功。当时多铎、多尔衮还没有出生。此后,阿巴泰又与众贝勒领兵征蒙古扎鲁特部,大胜凯旋,努尔哈赤还亲自出城迎接。
客观地说,阿巴泰的军功仅次于代善、皇太极、济尔哈朗,至少能排进前四名,但是他的爵位仅仅是贝勒。此外还有博洛、尼堪等,其情况也是如此。
事实证明出身才是封王的主要依据
如果仔细分析开国八王的出身,就不难发现他们都有“嫡子”的高贵身份(最低的是硕塞,但也是侧室所生)。
努尔哈赤晚年将他自己统领的两个旗,一旗分给阿济格、多尔衮,一旗分给幼子多铎。他们三人皆为嫡子一母同胞,生母是努尔哈赤最后一个大妃阿巴亥。
代善、皇太极、济尔哈朗、豪格、岳托、勒克德浑无一例外都是嫡出。如果出身低,即使有战功,也不被封为和硕贝勒旗主,也就不能封为和硕亲王。
阿巴泰的情况就能明确地说明这一点,他就是因为庶出,所以分封的待遇明显低于嫡出子,仅仅分得六个牛录,与领全旗数十个牛录或半旗牛录的嫡出者,如多铎、多尔衮等人比较,相差十分悬殊。
皇太极即位后,阿巴泰的身份是汗之兄(类似皇兄),但是在朝班时仍让他与弟弟、侄儿们同列。阿巴泰因此而发牢骚,说:“战则我披甲胄而行,猎则我佩弓矢而往,赴宴朝班而坐于子弟子列,我觉可耻。”
皇太极与诸大贝勒闻知后,立即对阿巴泰进行了严厉的批评:“尔今为贝勒,心犹不足,欲与三大贝勒并列,以乱朝政。尔若为大贝勒,岂不更生称汗之念耶?”
阿巴泰尽管有战功,又是德格类、阿济格、多尔衮、多铎等人的兄长,乃至是杜度、岳托、硕拖等人的长辈,就是因为他是庶出的身份,而与这些嫡出弟弟、嫡出侄儿的贝勒们同列。
代善甚至还说:“幸得六牛录诸申,方入贝勒之列”。意思是说阿巴泰能封个贝勒已经算是幸运的了。
事实也是如此,庶出的诸子有很多连贝勒都封不上,如努尔哈赤第三子阿拜、第四子汤古岱、第六子塔拜皆为庶出,他们尽管都有军功,但只封为镇国将军,其爵位低和硕亲王六等。再如皇太极之子叶布舒、高塞、常舒等,也是因为庶出之故仅仅封为公爵,低亲王四等。
清初八个铁帽子王在都有凭借其高身份,又曾在开国时期立下军功才被封王爵的。但深入考察不难发现,他们头上的铁帽子主要还是通过出身得来的,至于军功则是其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