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布日期:2024-08-26 03:23 点击次数:86 从战略层面看,乌克兰这次成功的战术性突袭堪称战争爆发以来的罕见亮点,但它注定是一次无关大局的“孤勇者”行动,政治意义大于军事意义且相当有限,不会成为战争转折点。
文|马晓霖 浙江外国语学院教授,环地中海研究院院长
8月16日,乌克兰军队发动的库尔斯克突袭战延续10天而胜负未决,乌军甚至宣布建立临时管理机构。从战略层面看,乌克兰这次成功的战术性突袭堪称战争爆发以来的罕见亮点,但它注定是一次无关大局的“孤勇者”行动,政治意义大于军事意义且相当有限,不会成为战争转折点,反倒更像开启停火谈判前的孤注一掷。
8月6日,乌军成规模成建制地从北部边境线突入俄罗斯库尔斯克州,10天内占据纵深35公里、幅宽40公里的1000多平方公里,实控75个居民点,迫使俄方紧急撤离疏散约12万居民。库尔斯克及其南北两侧的边境州别尔哥罗德和布良斯克,此前仅受到所谓“自由俄罗斯军团”等非正规武装袭扰,此次遭到正规军闪击并丢失部分国土,也是二战结束后俄罗斯首次经历类似危机,损失不大而羞辱性极强。
库尔斯克瞬间成为俄乌新战场和全球关注新焦点,并被西方媒体称为开战后俄罗斯蒙受的最大挫败。俄乌战场首次出现跨境犬牙交错态势,确实暴露了俄罗斯从情报收集、战略预判到边境防御等多方面的“拉胯”和软肋。“自由俄罗斯军团”的多次边境袭扰和瓦格达集团兵变且轻易挥师迫近首都莫斯科,都未促成俄军优化主战场之外的防务体系。
库尔斯克被乌军攻破引发轰动,还在于它仅距莫斯科500多公里。这个空间距离直观地说明,俄罗斯为何不惜一战而反对北约将乌克兰纳入阵营。经过五轮东扩,俄罗斯认知的传统“安全边界”已向莫斯科收缩1000多公里,实在无法忍受北约战车步步逼近西大门。
部分观察家夸大库尔斯克破防的军事价值,认为它将成为俄乌战争拐点。事实上,库尔斯克作为“胜利之城”恰恰提醒北约,对俄作战不可轻易言胜。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库尔斯克爆发大会战,德国和苏联共投入8000多辆坦克、5000多架次战机和150多万士兵,但是,最终德国失败并由战略进攻转向战略防御,库尔斯克战役成为二战转折点。
美国《福布斯》杂志网披露,乌军这次动用四个机械化旅和一个空中突击旅,总兵力约为一万官兵和600辆装甲车。俄罗斯虽一时被动,但没有陷入恐慌,也未大量抽调顿巴斯战场的兵力驰援,而是且战且退并调集新的力量阻击。分析家认为,如两三周内突入乌军坚守不撤,很可能被精于诱敌深入和迂回作战的俄军切断退路并包围消灭。
艰难抵抗两年半的乌克兰在连续释放和谈意愿的同时,突出奇兵反戈一击,战术和战略意图众说纷纭。乌总统泽连斯基称要将战火引入俄境内,逼迫对方求和。此役是乌新任总司令亚历山大﹒瑟尔斯基上任半年后的“亮相”之作,事先未与美德英等核心盟友通气而自主决策,从某种角度也看出,乌克兰不想再受制于北约。
综合判断,乌军突袭库尔斯克试图一石多鸟:其一,将战火引向对方国土,鼓舞己方军民士气,给俄方制造恐慌和厌战情绪,向北约证明乌军并非扶不起来的“阿斗”。其二,避实就虚,围魏救赵,诱使俄军分兵北救,扭转顿巴斯战线被动局面。其三,争取固守部分土地或控制局部重要设施,逼迫俄罗斯让步并为和谈增加筹码,如夺取库尔斯克核电厂和苏贾输欧天然气枢纽。
过去几个月,俄军沿顿巴斯方向对乌实施战略反攻,且不断推进战线。经过两年半消耗战,乌克兰断定北约绝无可能直接下场对抗俄罗斯,这场“欧版阿富汗战争”继续打下去,乌克兰势必损失更加惨重。此外,美国白宫争夺战前景叵测,共和党候选人和前总统特朗普及其搭档万斯,均主张牺牲乌克兰利益换取北约对俄和解,乌克兰无法逃脱被“始乱终弃”的命运,因此日渐明确地愿意接受和谈。无论争取北约援助和支持,还是与俄和谈,乌克兰都需要一场胜利来壮行色。
尽管库尔斯克一时失守,俄罗斯蒙受“大意失荆州”之辱,西方观察家们却普遍不看好乌军的冒险攻势并称其为“豪赌”。乌克兰最大短板是兵源不足,无法支撑开辟第二条战线,也不可能长久固守大片土地,而且突入越深,战线越长,越容易被俄军切割、包围并全歼在库尔斯克。当然,如此战最终败北,反推更多国民乃至外部力量支持停战谈判,也许是基辅当局所乐见的。
战争是综合国力和多种因素决定胜败的进程,更何况俄乌战争是复杂而漫长的乌克兰危机组成部分和终极较量手段。面对俄乌战争,不少人惯于从“正义”与否来判断得失,忽视了战争特别是双方战争资源和战场空间等基本和决定性要素;也有人惯于从价值观来衡量俄美欧的乌克兰博弈,忽视了“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历史镜鉴。
俄乌战争两年半的现实表明,俄罗斯正与北约乃至西方清算历史总账并谋求调整欧洲安全格局,不会轻易放弃“特别军事行动”既定目标。美国为首的北约不敢冒险与俄罗斯直接军事摊牌,而借助代理人战争试图在俄罗斯家门口打败它毫无胜算。各方止损的唯一出路就是停火止战,由战转谈,由谈谋和。
- 五角大楼:尚未授权乌克兰使用ATACMS导弹攻击俄本土2024-07-22